这个“五一”假期,高台县图书馆里埋头阅读的学生、科技馆中跃跃欲试的孩童、博物馆内驻足沉思的市民,共同勾勒出一幅“文化过节”的时代画卷。当文化场馆成为市民度假的首选,不仅展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蓬勃生机,也悄然书写着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答卷。
走进高台县图书馆,扑面而来的不是节假日的喧闹,而是座无虚席的专注氛围。年轻学子们在古籍与现代著作间架起知识桥梁,亲子家庭在绘本专区共筑阅读时光,银发读者戴着老花镜细细品读。特别引人注目的是,自习区半数以上是自发前来的中小学生,他们将假期变成充电良机。从“要我学”到“我要学”的转变背后,是教育减负政策释放出的求知内驱力,更是全民阅读战略培育出的社会新生态。
科技馆的热闹景象则展示了新时代科普教育的创新路径。孩子们通过“发电的水果”理解枯燥的能量转换物理公式,在4D影院探索宇宙奥秘,寓教于乐的互动体验正在重塑知识传播新形态。孩子们获得新知的欢呼,让年轻的父母亲欣慰不已,家长们不再是走马观花的旁观者,而是化身科学启蒙的引路人。这种寓教于乐的创新模式,悄然拆解着科学殿堂的高墙——当抽象公式转化为可触摸的体验,当深奥原理化作游戏化的探索,科技素养的种子便在日常生活中生根发芽。
博物馆里涌动的人潮,奏响了文化自信的时代强音。汉代陶罐的斑驳纹路前,青年设计师用素描本临摹古意;魏晋壁画砖的色彩韵律中,历史老师为学生们解读文明密码。文物不是冷冰冰的展品,而是能对话的时空使者。当展柜里的器物与观众产生精神共振,文化自信便不再是抽象概念,而化作血脉中的文化自觉。
据统计,今年“五一”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较去年同期增长32%,公共图书馆到馆人次创历史新高。这种文化选择的背后,是物质丰裕时代必然的文化诉求。从“有没有”到“好不好”的跨越中,公众不再满足于浅层娱乐,开始追求更具质感的精神体验,这种转变既得益于“十四五”期间公共文化服务的提质升级,更源于高质量发展阶段民众需求的深刻演变。
当文化场馆成为城市客厅,当求知探索成为假日时尚,这样的社会图景不仅彰显着文化软实力,更孕育着民族复兴的精神动能。期待更多的人读懂这份假日答卷,让文化清泉持续滋养心灵,共同绘制精神文明的时代长卷。